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許多消費者購買年貨開始從線下轉向瞭線上。然而,消費者的這種偏愛卻被現實撞瞭一下腰。因為,春節臨近,一些快遞公司便開啟瞭春節模式,表示配送將降速甚至停止派件。
快遞成慢遞甚至歇業,顯然是春節前後投遞力量不足惹的禍。
事實上,快遞業“節日病”受詬病久矣,相關部門對其也開出瞭藥方。比如,早在2011年,中國快遞協會發佈的《春節法定假日期間快遞服務指導規范》,明確要求春節期間快遞業“歇人不歇業”,快遞網點收件、派件服務時間總體不低於6個小時。但在現實生活中,一些民營快遞企業卻陽奉陰違,有的雖然對外表示“春節期間歇人不歇業,但實際上服務質量與水平卻遠遠低於正常水平;有的“歇人又歇業”,甚至在春節前一兩個星期就開始選擇性收件派件;還有個別的快遞企業雖然沒有歇業,但暗地裡大幅抬高瞭服務價格。這些“節日病”,它們的共同點都是一雙眼睛隻盯著企業自身的利潤,而置消費者的利益與企業的社會責任於不顧。
但是,任何企業都不能“見利忘責”,必須在企業利益、消費者利益與社會責任之間踩好平衡木。就作為服務行業後起之秀的快遞業而言,經過十餘年的高速發展,已進入深耕細作打服務戰的階段。倘若想要在競爭中勝出,就必須在兼顧公司“美好錢景”的同時,強化“小快遞、大民生”的責任意識,為消費者提供貼心的服務。
可見,醫治快遞業“節日病”亟需自律和他律一齊發力。一方面,快遞企業要嚴格自律,提升服務水平與質量,特別是節假日,應因企制宜地采取錯峰輪假、足額兌現加班工資等人性化管理方式,真正實現節假日期間“歇人不歇業,服務質量不降”。另一方面,有關部門要對快遞企業節假日期間“歇人歇業”的違規行為加強監管,加大對違規行為的懲罰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