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1月30日報道稱,中國電子商務淘金熱洶湧之際,快遞員成為掘金人。報道還盛贊大數據平臺菜鳥網絡引領快遞業創新潮流,實現跨越式變革。其中援引國際投行裡昂證券觀點認為,數據證明亞馬遜那種自營物流的模式在中國行不通。報道稱,國際咨詢機構Armstrong & Associates統計,全球物流市場價值9萬億美元,中國內地市場約為2.2萬億美元。其中,價值435億美元的快遞業是增速最快的一部分,復合增長率超過30%。
隨著低廉的快遞費博得消費者的青睞,投資者也對快遞業充滿瞭興趣。
“在某種程度上,中國的消費者是被寵壞瞭,”咨詢機構BDA的董事長Duncan Clark說,“因為快遞便宜,比起美國和歐洲,中國的消費者更偏愛網上購物。”
Duncan Clark說,中國平均每單快遞費1.9美元(13元人民幣),美國則高達5-10美元,所以中國消費者買上半打套衫後退回五件也毫不擔心。另一方面,走街串巷的快遞員在馬路邊分揀包裹的現象屢見不鮮。
不過,快速變化的物流業正在消除這一場景。
“變化非常快。”德勤中國物流和運輸行業負責人John Song說:“一些高科技互聯網公司大力投入在IT系統、大數據、自動化以及最後一公裡無人配送上。”
引領創新潮流的是菜鳥網絡——技術驅動的物流平臺,阿裡巴巴持有其47%的股份。不像自建物流的亞馬遜等公司,菜鳥通過大數據協作網絡,賦能給多傢大型快遞公司,方便快遞員配送,提供更快更好的服務。目前,中國70%的快遞包裹運行在瞭菜鳥平臺上。
菜鳥網絡CTO王文彬表示,雖然起步較晚,但中國在快遞領域實現瞭跨越式變革。
他表示,中國市場更趨勞動密集型,同時面臨一些問題,比如郵政編碼不準確、城市擴張導致新地址層出不窮等。菜鳥通過標準地址庫和統一數字編碼,減少瞭配送時間、成本和差錯。
其中,菜鳥推出的電子面單減少紙張印刷浪費,僅此一項2015年就相當於為行業節省10億元。
全球咨詢公司湯普金斯供應鏈咨詢主管Jim Tompkins將這形容為“下單前競爭、下單後合作”。通過協作,菜鳥和傳統快遞企業能夠達致更大規模。他說,“這真的很智慧,是終極的合作模式,你的包裹和我的包裹一起送出去。”這意味著利用數據,每分鐘能運送更多包裹。“由此,成本下降,而快遞的速度提升”。
王文彬表示,大數據還能幫助商傢管理庫存,通過智能分倉在消費者下單前提前佈貨。“通過前臺(天貓和淘寶)的數據,我們還能準確預測,比如明天有多少包裹將發往上海。逐漸地,我們能為快遞公司、倉配企業、商傢和供應鏈管理公司提供端對端的預測。”
裡昂證券分析師Elinor Leung指出,數據證明亞馬遜那種自營物流的模式在中國行不通。
她表示,亞馬遜每天處理580萬個包裹,有員工23萬人;京東,亞馬遜的模仿者,每天處理350萬個包裹,有10萬名員工。如果包裹量級提高到阿裡巴巴每天數千萬單,那麼就需要雇傭100萬的員工。而實際上,菜鳥隻有1000多名員工。
John Song認為,快遞企業的進一步整合即將來臨。咨詢公司Armstrong & Associates總裁Evan Armstrong也指出,競爭仍十分激烈。
他說,“主要的國際快遞企業正花費巨資來建立他們在中國國內的快遞網絡,我們預期未來這個市場高速發展之時,將會有更多的投資進來,並將伴隨更多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