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到要發展物流行業,同時中國制造也借此開始轉型,物流與企業的管理模式逐漸相結合,開啟瞭我國物流行業的新方向。
自2015年,“互聯網+”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以來,當年不斷觸網的物流業開啟新變革。物流借此成為迅速與互聯網結緣的行業,北京宏世達物流有限公司開始在“互聯網+”中尋找物流業新商機。
近一兩年來,陸續推出互聯網車隊、互聯網整合物流園區、互聯網的物流交易平臺,成為以互聯網模式融入到傳統物流的商業模式,蘊含瞭巨大的商業潛力。
北京宏世達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同時也是“中國物流大全.手機”域名持有人和微入口的打造者趙廷江趙總表示:“互聯網+”與物流的不斷結合,將可能加速實現我國物流業轉型。我國貨車平均每天有效行駛裡程300公裡,而美國可達到1000公裡。
2000多萬貨車,空載率高達40%以上,大量時間浪費在等貨、配貨上。同時,我國公路運輸市場仍呈現小、散、亂的格局,運力掌握在貨運經濟人和個體車主手中,物流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低,這既造成車找貨、貨找車直接程序繁瑣,也造成配貨時間長、物流成本高。
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在於物流信息化建設,即互聯網物流的發展。高效、低價、整合——三大優勢開啟物流業的互聯網時代。 第一,傳統的物流行業在迎來互聯網後,會產生三大舊模式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首先是提高行業運行效率。提高貨車的使用效率。通過互聯網信息聚合,將有效匹配貨運資源,減少空車返程。
第二,大幅節約成本。互聯網平臺省去瞭多個中間環節,使貨主的運費大大降低。以北京到上海的貨運為例,平時一車貨源要倒幾次手,每次加上10%的運費,而互聯網物流平臺上直接顯示一手的貨源,費用僅需平時的70%。
提高貨運司機收入,通過互聯網改變行業生態。一方面,這將改善現有從業人員收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約有3000萬名貨車司機,背後支撐的傢庭供養人口不下1億人。“這部分群體經常吃儉用帶著被子住在車裡,過得非常辛苦,但事實上他們的生存狀況沒有受到應有的關註。”趙總說,另一方面,互聯網平臺將簡化以往物流的多個中間環節,提升效率的同時,重塑行業生態格局, 物流作為生產性服務業將迎來一輪新的發展機遇。
趙總預測:物流企業的競爭也將進入模式戰,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打造全新的模式是企業在“群雄逐鹿”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對策。物流與信息化的融合成為未來企業致勝的關鍵,最後希望大傢可以借助互聯網趨勢,來發展屬於自己的“互聯網+”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