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趋势|美线新常态是什么样的?

2022-09-03 20:04 admin 645

關註

最新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美線新常態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2021年的瘋狂已離我們遠去,2022年在各種期待,亂變,焦慮中已經過半,接下來還會怎麼變?未來究竟是什麼樣的?

一倉難求、運費高企的瘋狂已經結束,去年那種百年一遇的盛況估計也很難再有瞭。由於貨量不振,運費還在下探,市場即期價跟年初比已經跌去50%,美西運費在2個月內先破7再破6,破5也隻是時間問題。站在起運港,市場一片慘淡,都8月中瞭,毫無旺季的感覺。然而,最近美國碼頭頻頻報喜,6月份進口量又創新高。船公司公佈的第二季度利潤再創佳績,多傢船公司大幅提高今年的盈利預期,2022年主力船公司整年利潤將遠超去年。

同時,美國側的擁堵沒有好轉,雖然西岸等泊的船隻數量已經降到2020年的水平,碼頭堆場的擁堵卻比2021年第三季度還糟糕。本周三,洛杉磯碼頭有36%的進口箱子停留時間超過9天,是近半年來最高的比例,越來越多櫃子卸船後進入封閉區。最糟糕的是IPI的櫃子,高達三分之二的ondockIPI櫃子停留時間超過9天。這兩大最重要衡量碼頭堆場流動性的指標清楚表明,美國側的擁堵還遠遠沒有結束,雖然LA/LB等泊的船隻數量第一次降到10條以下,甚至比2020年還少。與此同時,北部的溫哥華碼頭和加拿大IPI情況更加糟糕,美東等泊的船隻也達到新高。

在一個震蕩調整的市場裡,各類信息貌似相互矛盾。當前究竟是淡季還是旺季?舊時代已經結束瞭,新時代還在動蕩中找尋方向。接下來還會怎麼變?市場新常態對各方玩傢意味著什麼?我們從以下四個角度探討一下。

供需關系

之前說過,美線運力的供應是公開透明的。幾條航線,幾條船,每條船的大小,這些都是公開資料。變數來自名義運力(nominal capacity)和實效運力(effective capacity)的差距。去年的擁堵就是最好的證明。船舶受碼頭擁堵所困,周轉慢瞭,同樣數量的船隻一年跑的航次少瞭,實際運力減少。去年因為擁堵而損失的運力一般估計在15-20%左右,這是相當大的比例瞭,也是造成一倉難求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看,船舶等泊時間大大改善。以最大的港區LA/LB來看,等泊的時間從去年的多達幾個月,到年初的10-14天,再到現在的3天左右,船舶周轉情況好轉。奧克蘭碼頭受連續一周司機罷工的影響,等泊時間變長。東岸的碼頭因為貨量增加,船舶等泊時間也在變長。如果美西碼頭沒有罷工(看來大概率不會瞭),貨量沒有明顯增長,船舶等泊情況不會繼續惡化,更多的運力會被釋放出來。

需求方面是最難預測的。美國消費已經轉型,同時還處於加息通道。一方面,消費向服務類回歸,另一方面,食品和油價漲幅驚人,中低收入傢庭消費被迫做出調整,非必需類商品消費下降。

USCB(美國普查局)7月15號公佈的兩個數據進一步印證瞭大傢對美國消費轉變的判斷。6月份零售總額環比增加1%,扭轉瞭5月環比下降的趨勢。從具體的商品看,銷售額環比下降的有建材、健康用品、服裝、百貨,跟去年6月同比下降的有電子產品、電器、健康用品、服裝、百貨。有意思的是,傢私類的消費同比和環比都保持增長,這有點出乎意外(降價銷售的原因?)。另一個保持增長的是體育用品類。不過,百貨和服裝消費雙雙出現下跌,這與前一陣子各大百貨公司發出盈利預警是一致的。

零售庫銷比最新的數據隻到5月份。雖然總體比例還是偏低,隻有1.2,比去年同期的1.09已經上漲不少。從單個品類來看,除瞭汽車和汽配外,占美線進口最大比例的傢具,電器,建材,服裝和百貨的庫銷比均已經接近甚至超過疫情前的水平,也遠超去年5月的水平。更重要的是,5月環比均略有增加,說明“去庫存”的壓力仍在。

如前所述的原因,下半年美國實物消費出現大幅上升的機會幾乎沒有。同時,消費轉型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並不是斷崖式下跌。庫存過高的疫情大賣商品降價促銷將會持續,正常的季節消費也會繼續。這跟去年下半年不顧一切地進貨形成鮮明對比,因此,NRF(全美零售聯盟)最新做出的8-12月美國零售進口同比幾乎都是個位數的下降(8月-3%,9月+0.4%,10月-3.9%,11月-2.7%,12月-3%),這也符合預期。去年下半年的基數實在太高,從高位回調是必然的,畢竟消費市場已經發生改變。

今年1-7月份,美國從亞洲進口增長4%。假設8-12月同比下降3%,2022年全年從亞洲進口比去年微增1%。可以這麼說,2022年美線貨量最好的預計是跟2021年持平。

持續的擁堵

貨量和運價不振,擁堵卻是越來越糟糕。美西碼頭堆場的擁堵程度已經接近甚至超過去年第三季度,特別是IPI的櫃子,延誤程度讓人想起去年的“噩夢”。美東港口擁堵達到今年最糟糕的程度。薩瓦娜港等泊的船隻數量上周一度超過40條。

乍一看有點令人不解:貨少瞭,怎麼還這麼堵啊?可以這樣去理解這個問題。美國側的擁堵是滯後的,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起運港的關註點在艙位和運價,這兩點都是即時反映當前市場變化的,感受很直接。目前市場貨量少瞭,艙位松瞭,運價跌瞭,完全淡季的感覺。不過,當前目的港的擁堵是由幾個月前出的貨慢慢積壓造成的。8月份所看到的擁堵,是4月份開始出貨的延續和積累造成的。同理,因為擁堵有滯後效應,擁堵的消除也不是一夜之間可以發生的。以IPI為例,即便從8月開始船公司大幅削減IPI訂艙(大概率不會發生),內陸場站的擁堵也不會馬上好轉。如果IPI貨的比例保持不變,接下來的幾個月IPI的擁堵將會持續。

關於擁堵,一個基本的判斷是,隻要總體進口貨量超過瞭陸上基礎設施的處理能力,擁堵幾乎是必然的。陸上基礎設施包括碼頭,車隊,車架,倉庫,火車和鐵路場站。唯一的變化是擁堵出現在哪個節點。從去年到現在,一直在重復同樣的劇本,碼頭堵瞭,轉去內陸,內陸堵瞭,再轉回碼頭。美西堵瞭,船轉去美東,結果美東也堵瞭。碼頭堆場滿瞭,接著倉庫也滿瞭,於是碼頭堆場更滿。超出基礎設施處理能力的貨量無處安放,就像是打地鼠遊戲,總會在某個地方重新冒頭。預計這種情況會持續到今年第四季度,除非貨量出現急跌。

不同市場玩傢的角力

在這樣一個舊常態沒有完全結束,新常態沒有定型的市場下,我們分析一下三個主要玩傢的境遇:船公司,貨主,貨代。

先看船公司(這裡特指主力船公司,新船司單獨說)的情況。一言以蔽之:今年還是個好年。最近各大船司紛紛公佈上半年業績,純利同比增長50%以上,多傢公司上調全年盈利預測,整年利潤比創紀錄的2021年還要高。

這又是一個看上去跟大傢體感非常矛盾的信息。其實不難理解。美線貨一半左右是以合約價訂艙的,一來今年合約簽約早,1月份開始就有客戶用新約價訂艙瞭。二來,也是最重要的是,今年簽約價是去年的2-3倍。雖然不是所有的客戶在2月就完成瞭新約,跟往年相比,今年上半年,有相當一部分貨量是以高於去年2倍的運價訂艙的。同時,另一半按市場即期價訂艙的貨在6月以前,也基本維持瞭去年第四季度的運價。與去年上半年相比,不論是合約價還是即期價(去年下半年才開始猛漲),今年1-6月都高出許多,船司的營收和純利大增也就不足為奇瞭。

上半年的錢已落袋,下半年呢?簡單來說,也還不錯。約價部分受當前即期價影響,已經出現倒掛,船司調低約價以保訂艙將是主流。可是,約價再怎麼調低,也不可能去到去年的約價水平。從8500調到6000,還是比去年的3000高出許多。每傢船司約價比例各異,從整個市場看,還是有超過一半的貨將是以高約價訂艙,有的船司比例更高,頓覺旱澇保收。剩下的問題是即期價會跌到什麼程度,這個問題我們留到下節來探討。

這裡要提一下美線新船司。當美西運價跌到6000以下時,主力船司沒有壓力,對新船司是不小的考驗,特別是高租價在跑的船。好消息是,相比去年第四季度,目前等泊的時間(特別是LA)大大縮短,船舶周轉時間變快,油價也在下跌。市場運價仍在下探,這將極大考驗新船司的管理水平和長期經營的決心,大浪淘沙的時間明顯提前瞭。

如果船司處境還不錯的話,同樣的話很難用在貨主身上。去年貨主不怕出貨多,就怕出不去,到時沒貨賣。然而,這種拼瞭命發貨進貨的行為到瞭年後開始緩下來,直到進口商發現庫存過高瞭。“補庫存”到“去庫存”的急轉彎意味著貨主境遇的變化。

對於進口商來說,最大的挑戰是快速適應變化瞭的消費市場。補過頭的庫存要設法減少,還要決定今年聖誕要進的商品種類和數量。“去庫存”需要時間,倉儲成本增加,銷售利潤減低。同時,秋冬季的消費需求還有很多不利因素,進多少貨合適也是難題。消費轉型和放緩對各類商品的影響是不一樣的。上述USCB公佈的零售數據就說明瞭這一點,這導致每個進口商的體感都不一樣。從物流角度看,目前的情況當然比去年是改善瞭。市場運費跟年初相比跌幅明顯,物流成本下降。即期運價和簽約價倒掛,貨主正積極和船司協商。從時效看,市場並沒有完全恢復,IPI和美東的擁堵已經接近去年最糟糕的時候,北邊的溫哥華也不讓人省心。不過,總體而言,艙位不緊張瞭,運價也下來瞭,貨主可以喘一口氣。美國消費轉型,再加上高通脹和高利息對消費的打壓,下半年的銷售不容樂觀,進而影響訂單。

發貨人也同樣面臨挑戰。跟去年相比,比出不瞭貨更可怕的是沒貨出:因為庫存的變化,進口商取消,推遲或減少訂單。去年大賣的商品今年消費和進口放緩,發貨量大跌。消費降價促銷很多時候傷的是發貨人,特別是電商貨。鋪貨的公司由於銷售放緩,庫存成本增加,回款放慢,資金鏈受壓。對於運費預付的客戶來說,運價下跌是好事。可是,運費是便宜瞭,貨也少瞭。艙位松瞭,生意難做,於是開始卷成本。

首當其沖的貨代感受最直接。去年“暴利”時代宣告結束,一夜回到解放前。盛況過後,貨代面臨一系列新挑戰。首先,今年船公司的直客約比例增加,流到貨代市場的貨相對少瞭。目前約價和即期價倒掛,船公司為瞭維持貨源和客戶關系,多半會適當調整約價,特別是對那些關系好,MQC較大的直客。因此,因為價差而流失的直客貨量沒有大規模地轉向貨代。貨代的貨源少瞭,競爭就更激烈瞭。還有,因為艙位相對寬松,貨代無法加很高的利潤,但是墊錢的成本並沒有下降。比如,同樣是$6000的成本,去年可以加$1000或更多賣出去,現在可能是加$100,資金回報率慘不忍睹。目前是貨代最難做的市場:運費不停下探。當普通預期運費會下降的時候,似乎報多少錢客戶都嫌貴。大傢都有一個共同的競爭對手:一傢叫“別傢貨代”的貨代。

今年才加入美線貨代的朋友感覺自己入錯瞭行。經歷瞭去年行情的朋友正在努力習慣“新”常態。瘋狂是短暫的,平淡才是常態。去年的狂歡暫時延續瞭炒艙位,賣差價的基礎貨代模式。當市場歸於平靜,貨代之間的競爭重新回到更高層次的全方位,全鏈路服務客戶。有的趁機高位套現走人,有的引入戰略投資者,橫向和縱向擴大業務版圖。在艙位不緊張的情況下,大小貨代的運價差不大。小而精是出路,大而全也是一條路。在精耕服務和確保時效的前提下,還要保持成本優勢,這是貨代內卷化的倒逼。

運費的回歸“正常”

能堅持看到這裡的朋友看來真的很關心美線。我們最後來看一下大傢最關心的運價走勢。

直接問你們想問的問題:運價降到多少才會停?換句話說,美線運價的新常態在什麼價位?

大傢都認為目前的運價是不可持續的,這點沒有爭議。運價從高位回落已經開始,目前還在延續。跌到哪個價位才會止跌?市場似乎流行一種說法:美線運價到$3000左右就停瞭,不會再跌瞭。德迅的CEO幾周前也表達瞭類似的觀點:美線運價的新底線將是2019年的2-3倍。2019年美西運價在$1500左右,換算過來就是$3000-$4500。

這真的是止跌線嗎?坦白說,這樣的結論和預測沒有科學依據,更多的是一種感覺和直觀判斷。過去幾年的經驗告訴我們,運價的走向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本人清楚記得,當美西的運價超過$3000的時候,大傢普遍認為$4000是心理線,不可逾越。當運價輕松越過$4000的時候,再也沒有人講什麼心理線瞭。

長期來看,運價的中線取決於供需關系的動態平衡。在預期需求不振的情況下,動態運力管理對運價的影響最大最直接。目前的情況看,美線的擁堵雖然比去年最惡劣的時候有所改善,但還沒有完全恢復,還在不停變化。損耗的運力不容易估計,也對動態運力管理帶來挑戰:投入多少的運力才是剛剛好呢?

目前運費的下滑是漸進式的,沒有急跌。接下來6周可能是今年最後一波出貨行情瞭,運價出現急劇下滑的可能性不大,最差是擠牙膏式的微調,止跌的可能性很大,漲價似乎很難(希望被打臉),美西運價重回8字頭是美好願望。真正的挑戰是國慶後。到時美西工會談判應該已經達成協議瞭,罷工的烏雲散去。最近中美關系的突變,讓取消關稅的可能性變得撲朔迷離。沒有瞭利好因素,美國進口量在第四季度同比下降幾乎是必然的,因為去年的基線太高,今年的需求下降。目前船公司空班的頻率和規模不算激進。當船公司預見裝載率低於8成,估計就會開始提高空班率,增加裝載率的同時,希望運價可以止跌,這一情況很可能出現在今年第四季度。如果第四季度的貨量隻是微跌,配以動態運力管理,運價可以緩慢下行,年底前美西也許還能保4不破。

目前的市場是舊時代結束的開始,還不是新時代開始的結束。美線新常態還在動蕩激變中尋找新方向和新平衡。淡旺季感覺交織,新舊常態重疊。有時在想,我們期待的新常態也許不是一個靜止的狀態,目前動蕩矛盾的市場是否就是美線新常態呢?

本篇文章來源於“羅傑把酒看航運”,作者Roger 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