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李小姐2月13日在網上買瞭一件禮服,禮服於2月15日通過圓通速遞寄出。讓李小姐鬱悶的是,禮服從深圳南油寄出,送到同在南山區的科技園南區,連區都沒跨,結果直到2月17日晚上都沒有收到。隨後媒體記者探訪發現,有此遭遇的不僅李小姐一人,派發點還有其他快遞未曾寄出。
讀者讀報至此,或許會對記者不滿:不過是一個快件延遲送貨而已,算什麼新聞,有何報道價值?但這的確是不折不扣的新聞。賣傢和買傢身處同一個城市的同一個區,快遞發貨,在3天的時間裡都不能送到,這還算是快遞?回溯近幾年中國電商經濟火箭一般的發展,背後正有賴於快遞業的支持,再想想在3天的時間裡都收不到同城快遞的消費者,估計都會發出一句感嘆:豈非咄咄怪事!
看到深圳李小姐的遭遇,平素留意時事的讀者可能會迅速想起不久前媒體披露的一起相關事件:2017年新年伊始,先是北京圓通某站點被指積壓幾萬件快遞,進而網上開始流傳“圓通可能要倒閉”的消息。
不僅是圓通,近日上海媒體報道,申通上海“盧灣公司”倒閉,大量快件積壓,媒體報道稱倒閉原因是人手短缺,許多快遞員都“投奔”餐飲派送公司送外賣去瞭……
快件積壓,同城同區3天都發不瞭貨,真真假假的倒閉傳言,眾多的信息匯聚在一起,扭成瞭一個問號:快遞業怎麼瞭?
由於李小姐的遭遇絕非個例,國傢郵政局近日專門發佈瞭消費提示,要求快遞企業總部及時關註基層網點穩定運行情況,妥善解決季節性勞動力短缺造成的區域性末端網點運營能力不足的問題。
“季節性勞動力短缺”,這當然是造成快遞業當下窘境的一個因素。但在春節長假過後,窘境能在多大程度上得以緩解,恐怕難言樂觀,因為人手不夠畢竟隻是癥結之一。而即使是勞動力流失和短缺這一個問題,就快遞行業的實際而言,“季節性”一詞也遠不足概括全部情況。
相比“季節性”這一溫和的說法,另有聲音直指圓通、申通等民營快遞企業正遭遇寒冬,“禍首”則是快遞公司的加盟模式和競爭帶來的持續價格戰。而熟悉中國快遞業發展歷程的人們都知道,今天的“禍首”曾經是當年的“功臣”,正是仰仗加盟模式和低價牌,快遞企業在相對很短的時間裡鋪開瞭網絡積累瞭資金。當年“功臣”何以成為今日“禍首”?一言以蔽之,舊的模式在當下的經濟社會環境中已經很難持續。在加盟模式裡,快遞企業和加盟商的關系非常尷尬,無法有效管理、配送不穩定是必然會出現的後果,而低保障直接導致瞭快遞員的流失。隨著各項成本的上漲,低價牌等於飲鴆止渴,但為瞭勉強維持與其他對手競爭的格局卻又不敢不打。基於這些因素,今天的局面即使不是寒冬,但對快遞業來說,也堪稱一個拐點。
任何行業的發展都不會一帆風順,中國快遞業經過10多年爆發式增長,拐點的到來幾乎是必然的。
如何應對拐點,揚棄舊的模式,作為市場主體的快遞企業肯定會有自己的思考和選擇。但就整個行業而言,卻需要立意高遠。2016年6月13日,杭州召開瞭一場全球智慧物流峰會。“智慧物流”,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但實際並不玄虛,其要點是利用信息化來促進快遞物流業的發展,通過大數據的支撐,擺脫低水平和同質化競爭。
當人們感嘆快遞業面臨寒冬的時候,需要看到除瞭以圓通、申通為代表的第三方快遞,中國的物流體系中還有電商自建物流和阿裡搭建的菜鳥平臺。隻要競爭的格局不斷,隻要降低中國社會物流總成本、提升消費者體驗是行業始終堅持的目標,中國快遞業的繁榮就不可能是曇花一現。